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以书为本的设计之旅

作者:姜海涛

一部书稿,在她完成前并不能称之为一本书,起码需要经过编辑加工、装帧设计、印刷装订成册,甚至最后抵达读者手上之时,她才成为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图书。时代在发展,中国的图书设计质量在近十年的时间里也发生着突飞猛进的变化,这主要得益于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很多图书设计界前辈在这一领域的传承发扬与创新。

至于我,与众多热爱书籍并且还在做着图书设计的个体一样,是一名普通图书设计者。虽然这些年经手的图书不下上千本,但是对大多数作品并不满意,所以,一直没有计划过在近几年为自己做一本作品集,更没考虑做一场图书设计的个展。

可是,一场即将落地的个展推动了我这本小书的出版。在此,我要感谢因一次偶然机会促成这场展览的领导和朋友们,我也因此能够沉下心梳理自己从业近三十年来的图书设计作品,反思自己的心路历程。为准备展览,我得到很多出版及设计界老朋友的支持,其中就包括帮我寻找到一些我个人收藏中已经缺失的样书。这本书选录了1994年至2021年我所做的部分作品,虽然其中很多图书的设计和质量并不理想,但由她们基本能折射出我图书设计的成长历程,同时真实地呈现出近三十年我国图书、出版以及印刷工艺的发展。

我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那是一个图书几乎承载了人们全部精神世界的年代。儿时喜欢连环画,读初中后爱看小说等各类杂书,最享受每个寒暑假沉浸于书海的自在状态,可以说,对书籍的喜爱和珍视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

那时,总觉得自己是很幸运的人,从学习到工作到生活,人生的道路基本都是由自己选择,并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大学选择美术专业是因为喜欢画画,毕业后进入出版社是因为喜欢画图书的插图。进出版社之初,以为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就是画画插图,对图书设计没有任何概念。

就这样懵懵懂懂边干边学,对图书设计由一无所知到如今,脚踏实地做了二十多年美编,完成不少与图书相关的设计及其他工作。在技术层面,从刚开始用手绘封面字和插图做设计,到金属活字排版结合照相制版的印刷,到后来使用苹果电脑设计处理图像,再到图书整体装帧设计和图书选题策划、编辑设计、文创设计以及数字媒体,一路走来,直到当下。

前人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图书这个表面看起来物件体量不大、内涵却无比丰富的领域,我自知做得并不优秀,只是很享受每本图书诞生前所发生的这一切——我沉迷于图书选题策划脑洞大开与各种创意的可能性相交杂时带来的失眠和兴奋,沉迷于在图书作者、出版社编辑以及印厂诸方之间穿针引线、探讨交流的乐趣,沉迷于根据这些有价值或有趣的书稿内容构架和编辑设计的乐趣,沉迷于选择字体字号行距等图文编排的纠结和乐趣,沉迷于在图书成本与纸材以及工艺的权衡与选择的痛苦和乐趣,沉迷于奔波看打样和反复修改甚至将已反复多次的方案推倒重来的疲惫和乐趣,沉迷于成书之前为是否能够实现理想中的效果而等待的忐忑和乐趣……

三十年了!我清晰感受到:对图书相关的实践和研究已是自己生命中须臾不可脱离的部分。

当这些过往时光里做成的书籍摆到我面前,那些工作的细节、相处的人和事,甚至彼时的情绪和环境的温度,都涌入心头。

回头看那些二十多年前的图书,可以看到设计中的闪光点,也能看到各种原因导致的不足和遗憾,能看出偶尔出现的浮躁和无奈之下达成的妥协,而在这一切之上,也颇能满足于自己曾有过的那种认真和努力。

在做各类图书设计的过程中,我接触到许多位优秀的学者、作家、出版人以及设计界前辈,自己对图书设计由年少无畏到充满敬畏,也深深体会到图书这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在商业社会中的优势与局限。图书设计如想寻找突破,就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图书领域未来的发展,实现观念与思维的变化。

后来,在人生不惑的年纪,我选择进入山东艺术学院,希望在教学中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有益经验传授给更多的年轻人,同时深入研究和探索图书未来的设计方向,以书为媒,续写我书籍艺术的“行与思”。

对我而言,“以书为本”是我做书的本源。以一本小小的书为中心,可以无限向外辐射。这里的“书”,还可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具体就是指要更注重以“内容”、以“文化内涵”为本源去做设计的支撑,用内容创造形式。

设计与时代同步。这本书的出版对我本人而言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既是对之前设计的回顾,也是向未来图书设计研究的进发。我期待自己通过学习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在今后图书设计教学与个人创作中,既可以保持中华民族重意境和书卷气韵品味的传统审美倾向,又能在涵泳新的设计观念和艺术思维的基础上有更多更满意的作品问世。

本文刊于:《山东画报》6月刊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