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耕耘与守望:《美在乡村》的文化意义

(本文刊发于《大众日报》3月29日第14版)

当代著名艺术史家、批评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池瑜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巨大洪流中,庞大的农村人口规模、广袤的田野、多样的农村文化,都在城镇化的洪流中发生着蜕变、转型或重组,中国的乡村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在城镇化的浪潮中,乡村美如何保存在中国大地上?这是研究中国乡村和关心中国农村发展的学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美学家和艺术家应该探讨的新课题,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潘鲁生教授的《美在乡村》给出了独特的答案。

《美在乡村》是一部实证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的新作。全书资料丰富翔实,内容充实,囊括了中国乡村建设与发展研究的多个方面,包含乡风文明、村落保护、手艺农村、农民画乡、乡愁记忆等诸多内容。如乡风文明的篇章,探讨涉及内容包括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文化问题、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化意义、新乡村建设的构建路径以及乡村文艺扶贫、民族边疆地区乡村发展、乡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乡村设计命题等,对这些问题写出调研报告和提出建议。

对于村落保护,作者对传统村落保护问题、传统村落文化生态修复、村落保护的法制体系等进行新的研究。对于手艺农村问题,分别探讨了创意经济布局中的农村文化产业、农村手工艺的生产性保护与发展、传统工艺的保护与发展路径等多种问题。在乡村文化、构建路径的思考中,则是从过程和历史的角度进行研究,向读者展示了过去几十年中乡村文化演变的不同侧面。

《美在乡村》的一大特色是坚持从民艺学田野考察的理论视角观察乡村文化建设和传统村落保护等问题。研究乡村发展转型的学科很多,民艺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注重从生态学、社会学的视角切入,以综合的思维方式研究乡村文化和手艺农村。作者不囿于某一乡村范围内,而是从乡村与周边区域关系的视角、城乡一体的视角和城镇如何带动乡村发展的视角进行综合研究。对于乡土景观保护,作者从设计政策角度进行解读,强调乡土民居在内的历史性建筑的内外面貌,如体量、形式、建筑风格、材料、色彩、建筑装饰等,还有历史上该地段或聚落的功能、作用、影响等。

在此基础上划定保护范围,包括不容破坏的格局、建筑风格、色彩体系,以及天际线的轮廓视野等。关于“手艺农村”的解释,从民艺学的综合视角,把文化产业、传统技艺、设计创意、非遗保护、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讨论,对这一现象给出科学合理的解读,其见解独到,政策建议中肯,对指导乡村发展和建设具有参考作用。

《美在乡村》告诉我们,乡村美不仅是自然和谐、布局合理的生态之美,更多的是乡风文明、历史传承的文化之美。“美在乡村”其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何在?作者在该书绪言中作了回答:“美在乡村,使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始终葆有一种关于生命、关于亲情、关于生活最本质的情感,溯源而上总能找到那个锚定的源头,不会迷失;使我们在物质的海洋、技术的迭变中总有一种关于人生本质的怅望,记得住的故园、最初的向往使我们拥有文化的、事业的初心。”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