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山东教育出版社! [请登录] 新用户? [免费注册]
公告:
您现在的位置:山东教育出版社 > 书摘书评



扣人“心”弦的理性诉说
——《语文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述评
 周红心
教育必须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语)作为担当灵魂塑造、育人重任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顺势而为,在认清自己、懂得学生、通晓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金针度人,传道授业。北京师范大学刘淼教授的《语文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6月版)是借鉴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观照语文教育、审视授受双方、探究教育规律的一部全新视域的学术专著。在教法、学法类书籍大行其道让人无所适从的今天,该书以其扣人“心”弦的心理学视角、经典案例的直观式解读、朴实平易的可读性风格,给一线的语文教师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及回味久远的启示。
扣人“心”弦的心理学视角。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语文教育的授受双方作为富有生气的生命个体,务必做到心弦共振,才能谱写出和谐美妙的教育篇章。作为主导者,教师的施教首先必须建立在“认识你自己” 的基础上。“我是谁?”“我在做些什么?”“我是否在语文教育工作中感到倦怠,是否需要心理援助?”该书第一编带着对这些老师迫切求解的问题的探究展开论述,以帮助广大语文教师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走出课改迷茫或倦怠情绪,进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专业发展与人格的完善,实现教学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如何认识自己呢?作者指出,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两个方向,即个性心理和社会心理。个性心理特性主要包括人格和能力两方面。语文教师只有不断了解自己的人格特征,怀着不断改进自己的性格、完善人格修养的心态,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师的使命。社会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语文教师的社会角色和人际关系。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完善人格修养,提高业务能力,增强亲和力,与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语文教师自身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中有人才能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在了解自身之后,语文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本书第二编作者运用西方联结派、认知派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通过语文学习实例的解读,为我们清晰勾勒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图谱,利于教师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完善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而改善其语文学习。教学过程的设计、实施及监控同样离不开心理学原理的指导。本书第三编作者运用心理学知识来细致剖析了语文教学的心理变化,且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健全教育环节设计及实施的可行性建议。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教师走进自己及学生的内心世界,理解语文教育教学现象,进而指导语文教育教学实践,是本书的要义,这种由内而外、辨证施治的教育理念及策略也正是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所欠缺的。
经典案例的直观式解读。本应知心贴心的心理学知识,在当下的各类文本中却多是概念堆砌、晦涩难解的。但本书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却因理念与实例的有机结合而变得浅近易懂。如人格是抽象的概念,但当案例中汤普生老师给予一个“问题男生”充分尊重,找到自信的男生又给予回馈,汤普生内心深处受到触动并悟出教育的真义时,人格的内涵及重要性一下子变得真切直观了。因有了案例的铺垫、情感的渲染,作者水到渠成发出的呼告“没有谁的人格是完美的,但谁也不能阻止我们追求完美的脚步”,自然会获得读者的强烈共鸣与积极认同。“画家和他的孙女”是想象力激发与培养的反例,作者不吝笔墨,运用了重章叠句的铺陈手法,最后以“婷婷得奖、画家嘀咕”戛然收束,给人创设了非常宽广的想象及内省的空间,其教育效能是叠床架屋的概念堆砌、不胜其烦的道理讲述远不能相比的。为了真正贴近读者、阐明观点,作者在案例的选用上下了苦功:一是所用案例都是经典的,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二是案例的多元性,有教育实例,也有代表性的教育观念,有国内一线的,也有国外的,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三是例析有机结合,分析只求简明扼要,点到为止,力避长篇大论、繁复啰嗦。
朴实平易的可读性风格。该书的行文简约平实,不卖弄,不堆砌,似一和蔼长者娓娓诉说,颇富亲和力。这种行文风格易于为广大语文教师理解和接收,理念的启示和方法的点拨易于落到实处;对当下部分学术著作贩卖堆砌、生硬呆板的文风而言,也是一个有力的反拨。
总上,作为从心理学的视角对语文教育中的核心要素进行系统审视与探究的著作,该书的理念是新颖的,视角是独特的,行文是平实的。有学者说,该书是语文教育理论研究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飞跃性的进步。如此看来,此言不虚。

本文发表于《中国出版》杂志2014年第7期

查看图书

返回
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读者答疑 | 帮助中心